巴黎北站,我們在這裡轉搭地鐵,原先打算直接去旅店放行李,只是天氣實在太美好,那樣的陽光、那樣的溫度,讓人都不忍把時間浪擲在地底穿梭。去羅浮宮吧!禮拜五的羅浮宮開放到晚上近十點,我們可以白天在外頭走一遭,欣賞豪華又精緻的文藝復興建築,晚上細逛這座舉世聞名的博物館。
走出地鐵站,映入眼簾的是道路兩旁既壯觀又典雅的建築群,如此衝擊視覺的城市面容,這就是我認識巴黎的第一眼。穿越宮殿側翼的花廊下進入拿破崙廣場,門字形的羅浮宮主建築聳立在廣場週圍,以及那僅僅與我同歲數的玻璃金字塔。
羅浮宮在法國與巴黎漫長的歷史當中,是個既特別又算不上太特別的地方,最早是菲力二世(Philippe II Auguste)時期興建做為監獄,後來雖斷斷續續有幾位國王居住在此,經歷過數次為時不長的改建,仍因路易十四將宮廷遷至凡爾賽而沒落,險遭拆除的命運。雖然從法國大革命時期開始,羅浮宮的用途被改為博物館,拿破崙時代更進行大規模增建,但後來卻被失勢的巴黎公社縱火焚燒。進入共和時代以後,羅浮宮被修復並繼續做為博物館,然而在貝聿銘著手改造以前,已經因長期欠缺整修而老舊不堪,法國當代藝術史學家安德烈‧夏斯泰爾(André Chastel)就曾批評羅浮宮「是世界各國中保存最差、管理最糟的大型建築物。」
羅浮宮是巴黎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今日大家對於羅浮宮建築的印象,多是廣場中央那座大金字塔,以及《達文西密碼》裡頭提到的刀刃與聖爵,而不怎麼輝煌的舊時代,總難免被人淡忘。
事實上,被遺忘的不僅僅是羅浮宮的歷史,更有那座已被拆除於無形至今逾百年的杜樂麗宮(Palais des Tuileries),這是亨利二世的皇后凱薩琳(Catherine de' Medici)在丈夫過世後決定新建的寢宮,如今僅剩那五百公尺長的花園仍然翠綠於羅浮宮前。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有許多人提議重建杜樂麗宮,雖然這個計劃尚未付諸實行,但卻是一個延續巴黎輝煌的偉大提案。
如果對巴黎這座城市的近代歷史、城市規劃、以及科學發展有些許了解,會知道巴黎有兩條很重要的軸線。在1884年華盛頓會議以前,地球經緯座標以通過巴黎天文台的經線為本初子午線,這條對巴黎具有重大意義的標記,則被美國作家丹‧布朗(Dan Brown)形象化為「玫瑰線」。另一條則是象徵法國歷史演進的「歷史軸(Axe historique)」,從最早建於十六世紀的杜樂麗宮開始,往西經過十八世紀的協和廣場,十九世紀的凱旋門,直至二十世紀末的新凱旋門為止,這一條軸線承載了打從文藝復興以來,巴黎的黃金歲月。羅浮宮,是南北向的玫瑰線、與東西向的歷史軸的交會點,如果以這兩條軸線構成巴黎的座標系統,那麼羅浮宮就是這個座標系的原點了。
在《達文西密碼》中,主角打開藏密筒,得到最後的線索:「古老羅絲林下聖杯靜待,刀刃與聖爵守護伊門宅。」指出聖杯的位置,就在玫瑰線通過的刀刃與聖爵之下。這段話看似很合理,刀刃與聖爵位於玫瑰線上,同時也位於歷史軸上,聖杯的位置就在這兩條軸線的交會點,是多麼精巧的設計。只可惜世事並不總是那麼完美。現實世界中,羅浮宮的對稱軸並不與歷史軸重合,玫瑰線也不通過刀刃與聖爵,這一切只是小說捏造的安排,這兩條軸線真實的交會點,就只落在廣場中一塊平凡無奇的石磚上罷了。
正因為羅浮宮沒有對準歷史軸的瑕疵,使得重建杜樂麗宮的意義變得格外重要。歷史軸的起點應當是杜樂麗宮而非羅浮宮,因為它所承載的是從文藝復興時期以後的歷史,而凱薩琳皇后的故鄉正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佛羅倫斯。雖然羅浮宮也是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但它的起源卻是在更早以前,建設羅浮宮時更未曾考慮軸線的延伸,以及塞納河的些微彎曲對於軸線的影響。從杜樂麗花園望向羅浮宮時,會發現金字塔與宮殿無法對齊,使得軸對稱的美感大打折扣。
沿著歷史軸往西進入杜樂麗花園,摩天輪、埃及方尖碑、與最遠處的凱旋門完美重合,軸線兩側的茂密樹木更將通道更形象化地襯托出來,彷彿時光長廊一般。花園中無處不見生動美麗的雕塑,儼然是一座露天美術館,園形噴水池的水柱也配合歷史軸線,與埃及方尖碑融合成一條指向摩天輪圓心的線,使得整座摩天輪就像是架在噴水池的水柱上。
自從法國大革命後,杜樂麗花園成為巴黎的市民公園,也成為造訪羅浮宮的觀光客必順道遊覽之地,寬廣的中央通道人來人往,園池與八角池旁更是擺滿座椅供人自由入座,享受這溫馴的陽光。人們總說巴黎是座優閒的城市,這話在真正踏上巴黎以前,確實很難身歷其境去想像,因為那不是一個口號,也不是一件具象的事或物,而是整座城市以及這塊土地上的子民們,整體營造出來的氛圍。當每天出門都像逛美術館,每天看著開闊的天際線與綠意盎然的公園,那是能夠安定人心的幸福。
剛開始時,總覺得為什麼會在市中心、充滿歷史建築的地方建一個現代摩天輪,直到站在摩天輪底下,才發現這裡不僅可以居高臨下俯瞰杜樂麗花園,也能看見原本被擋住的整條香榭麗舍大道,直至凱旋門。如果搭上摩天輪,那麼想必可以看到完整的歷史軸了。只不過這摩天輪難免破壞老城景觀,以及歷史軸在時空上的連續性了。
巴黎這座城市,就是這樣一件歷經數百年精巧設計的巨大作品,而這項創作仍非完成品,依然隨著時代的變遷持續演化中,直到子子孫孫輩永不止息。身為遊客,有幸能夠鑒賞這個時代的巴黎面貌,站在歷史軸上,站在曾經是西半球的東半球,向玫瑰線致敬。
Published on March 31,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