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巴士站,冷清的街道沒有積雪,好像是這幾天以來唯一沒有見到雪的地方。希奧利艾(Šiauliai),其實應該唸作「修雷」(音同「燒咧」的台語)更加接近正確的讀音,可這裡一點也不「燒」,反而出奇地寒冷。晚上十點,街上安靜地像座空城,沒有人、也沒什麼車,只剩我們一行人拖著沈重的行李,浩浩蕩蕩來到落腳的公寓。這座城市,果然沒有大都會繁華的氣息,有的只是鄉村小鎮那樣的閑靜,甚至是荒涼。
希奧利艾是立陶宛西北部的城市,距離拉脫維亞的首都里加比較近,反而離自己國家的首都維爾紐斯比較遠。我們從里加前往維爾紐斯的路上,這裡算是中繼站。選擇在這裡落腳一晚,一來是想避免車程過於冗長,另一方面也是想順道拜訪位於城郊的著名景點——十字架山(Kryžių kalnas)。十字架山位處偏僻,四周是一望無際的荒原,除此之外,就只有一條不知名的小溪了,會造訪這個鳥不生蛋的地方,最大的原因無非是衝著世界文化遺產的名聲而來。這裡本是軍事設施,因為戰爭的關係而成為立陶宛人民的精神寄託之地,雖然在蘇聯佔領時期經歷過幾次拆除行動,卻沒有澆熄立陶宛人在此和平抗爭的決心。
如今,十字架山已佈滿數十萬支十字架,並且持續增加中。
地面的積水結成了薄薄的冰,通往十字架山的路上滿地泥濘,每走一步都是又濕又滑。在這片空曠的平原上,狂風毫不留情地襲來,低溫更令人難以招架。就在希奧利艾的北方十二公里處,攤商們躲在搖搖欲墜的帆布棚下,似乎並不期待有太多客人來光顧。我們蜷縮在冷清的遊客中心裡頭,喝著自動販賣機現磨現煮的老咖啡(Lavazza),期望在強烈的暖氣和味覺回憶中尋回一絲暖和。帶著一身狼狽與疲倦,我們總算是造訪過這最高知名度、卻恐怕是最令人失望的景點之一。
事實上,我對希奧利艾的印象極其淡薄,甚至連它的市容與走過的街道都遺忘地一乾二淨。我嘗試從 google 平面地圖與街景中找尋那日的回憶,卻幾乎一無所獲,只記得從十字架山回到市區的時候,我們曾造訪一座教堂。在波羅的海國家,大部分的人民信仰天主教與東正教,所以教堂裡頭都會擺放十字架。這一座教堂是天主教教堂,整座建築的格局是以拉丁十字為基礎,聖壇上方則是掛著標準的耶穌受難十字架。相較於這幾天所看到的都是東正教教堂,對這一座教堂的印象算是比較深刻一些。
很多時候,人們對於一塊土地的認識,是源自於那些為人傳頌的觀光景點,以及和它們緊緊串連的觀光訊息。就一個過客的角色而言,這些可以說是在親身造訪前僅有的資訊。可是當我們真正踏上旅途的時候,會漸漸發現,原來旅途中最珍貴的,並不只在於抵達那些計劃中的目的地,而是旅途上所有屬於每個人自己的、獨一無二的記憶。就像來到十字架山。這裡的故事與這裡的風景,或許並沒有滿足大家的想像,但是此情此景,就算是被濕冷的風吹到頭腦發脹,就算是一路上身體都冷到不停地顫抖,也沒有人會埋怨,沒有人會感到後悔。
我們在教堂附近找了一家餐廳,這裡除了有 pizza、焗烤通心粉等義式料理外,還有類似之後在波蘭經常吃到的起司餃。湯足麵飽過後,我們走另一條路返回巴士站,算是對這塊土地最後的留戀,然後就頭也不回地告別了這座荒涼的城市。
Published on September 23,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