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已經開下交流道,奔馳在彼得‧維雷希斯大橋(Petro Vileišio tiltas)上。這座狹窄的鐵橋橫跨漆黑的涅里斯河(Neris)兩端,對岸則是考那斯(Kaunas)燈火通明的市區。對了。在抵達維爾紐斯以前,我們還順道拜訪了這座位於中途的立陶宛第二大城。
我趕緊拿出訂房網站的地圖,研究該如何從巴士總站移動到晚上落腳的地方。飛速前進的巴士,正經過一間名為 IKI 的賣場。其實,如果我們在這個時候立刻按鈴下車,那麼只需要走路十分鐘就可以抵達溫暖的屋子了,只可惜,由於事先並不曉得巴士的行駛路線,等大家意識到真相之後,一切都已經太遲了。我們拖著沉重的行囊,走在積雪的馬路上,穿越地下道,又在寒風中等了十分鐘電車,才總算搖搖晃晃地回到那擦肩而過的 IKI 賣場。
從 IKI 賣場走到住宿的這段路,是一條沒有路燈的窄巷,巷尾與大馬路並沒有車道連通,只能從一旁的樓梯走上去。巷子順著地勢筆直往上,住宿的屋子則是位於山坡高處。若是平常時,這樣的爬坡倒也難不住任何人,只是在連日大雪過後的夜裡,柏油路面早已被堅硬的冰層覆蓋住,別說傾斜的冰面就像溜滑梯一般,連站立都十分困難,我們還得拖著行李往上爬。就這樣,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裡,一行人費盡千辛萬苦,走三步倒退兩步,不知道滑倒幾次以後,終於狼狽抵達目的地。
由於人數眾多,整棟樓就這樣被我們包了下來。這棟屋子比預期中還來得舒適,不但室內寬敞明亮,環境乾淨整潔,整片的落地窗、以及外頭的小庭院更是令人驚艷。這裡地勢高,老城區的風景一覽無遺,視野堪稱絕佳,住在這樣的地方真是讓人捨不得離開。這樣舒適的地方,如果只住一個晚上就匆匆告別,未免也顯得太可惜,於是大家臨時起意,要把隔天維爾紐斯的住宿取消掉,在考那斯多待一晚。幸好有訂房網站的取消政策,維爾紐斯的房東不會跟我們收費,讓我們能夠了無遺憾地在這兒多住上一夜。
清晨時分,我獨自從睡夢中清醒,寒冷的早晨沖一個溫暖的熱水澡格外享受。外頭的庭園似乎又鋪上了半夜降下的新雪。微微亮的天光底下,還未熄滅的路燈妝點著這座仍然沉睡的城市。
這天是週日,老街上不少店家都比較晚開門,我們是沒有早餐吃的早起鳥兒。雖然一大早的老城區相當冷清,只有我們一行人在路上遊蕩,不過感覺得出來,考那斯比希奧利艾繁榮得多。大街兩旁聚集了很多餐廳與商店,寬廣的徒步區更反映出這座城市熱絡的商業活動。事實上,考那斯曾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短暫成為立陶宛的首都,可見這座城市的發展程度與重要性。考那斯自古以來便是貿易的重要據點。在路陸方面,它是維爾紐斯、里加、華沙以及明斯克(Мінск)的貿易的中繼站;在水陸方面,則是位於涅里斯河與尼曼河(Nemunas)匯流處,連結東歐內陸地區與波羅的海。考那斯甚至曾加入中世紀最重要的貿易組織——漢薩同盟。只可惜後來經歷黑死病與火災的肆虐,讓這座城市光鮮亮麗的過往,留下了那麼一段黑歷史。
雪白的市政廳廣場上漸漸出現週末該有的休閒人潮。在立陶宛,斯拉夫人口幾乎佔了 100% 比例。這些主要生活在北方的高大民族其實有很明顯的特徵:乾到白裡透紅的皮膚、以及脂肪豐厚的身軀,這些都是抵禦寒冷氣候的最佳演化。還在學走路的胖嘟嘟幼兒在雪地上搖搖晃晃地「跑」著,紅透的腮幫子總讓人誤以為是凍傷的痕跡。廣場末端的市政廳,同時也是考那斯市立博物館(Kauno miesto muziejus)的一個分館,象牙白的歌德式高塔矗立在寬闊的雪地中,藍天白雲將它襯托得更顯高雅純潔。殷紅的維陶塔斯大教堂(Vytauto Didžiojo bažnyčia)則座落在不遠處的尼曼河畔。從教堂望向遠方的堤岸,年輕的媽媽正帶著孩子餵食河裡的白鷗吃麵包。振翅飛翔的雪白身影,伴隨著孩童無邪的歡笑聲,真是悠閒的冬日風情。冬天的考那斯看不到太多遊客,眼前的每一幅景象都是原汁原味的在地經驗。
沿著維爾紐斯街往東走,經過一個不自然的轉折之後,會來到自由大道(Laisvės alėja)。這裡是號稱「考那斯香榭麗舍大道」的精品購物街。這條寬廣的徒步大街,中央種植了成排的楓樹,只可惜在這個季節裡,剩下的只是枯枝殘葉,無緣一睹夏時的翠綠長廊或秋日的楓紅滿街。兩旁無數的櫥窗綿延看不見盡頭,漫步在自由大道上,恐怕光只是 window shopping 都得花上好一段時間。
自由大道的精品街盡頭是獨立廣場(Nepriklausomybės aikštėje),羅馬天主教的聖米科拉斯天使教堂(Šv. arkangelo Mykolo bažnyčia)就座落在廣場的正中央,不過比起教堂,站在廣場角落、張開雙手的裸男雕像更吸引我們的目光。原來這裡是米科拉斯‧齊林斯科美術館(Mykolo Žilinsko dailės galerija)的入口。我們順著通道走進美術館大廳。這間美術館,顧名思義,展出由米科拉斯‧齊林斯科(Mykolas Žilinskas)所蒐藏的藝術品,不過其實我們並沒有打算進去看展覽,只是想在室內躲躲寒風,取暖時順便看看宣傳摺頁的介紹。其中一張折頁特別醒目,封面上寫著大大的「臺灣共和國(Taivano respublika)」,馬上引起大家的興趣,只可惜上頭寫的是我們看不懂的立陶宛文,所以內容也就無從得知了。
在洶湧的歷史洪流中,考那斯總是能夠跟上時代的浪潮,卻又不會丟失自己過去的記憶。這裡有挺拔的城堡,有傳遞信仰的教堂,也有繁榮的商業大街,整座老城就建築在古老的河灘地上頭。考那斯是座依賴河流而生的城市。站在考那斯城(Kauno pilis)的牆頭上,涅里斯河與尼曼河的交會之處盡收眼底,彷彿還能夠看到中世紀的貿易商隊來來往往、絡繹不絕。這幅想像中的歷史畫面,我想,或許是我們在考那斯短暫停留的這段故事末,一個最完美的句點。
長長的雪白月台邊,一列雙層火車静靜等待著我們。平行的鐵軌承載著無數離別,只是在這個黑白的季節裡,再見兩個字顯得更沉重。雖然在考那斯只待了短短的一天兩夜,心裡卻也不免感到些許不捨。幸好,車廂中溫暖的空氣總能稀釋這一切,當大家都進入甜甜的夢鄉中。
Published on September 30,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