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在巴黎,我們落腳城郊的加里波第(Garibaldi)地鐵站旁。這裡是個安靜的地方,卻不失熱鬧的元素,與市中心雖然有段距離,卻因為有地鐵經過而交通方便。住宿的地方,一樓是間小酒吧,雖然 24 小時經營,晚上卻不會吵鬧,相當安靜而親民。訂房網站上面註明著可以講英語溝通,不過實際上只有一位酒保會講英語,而且還帶著濃厚的法國腔,因此大多時候我們還是只能雞同鴨講兼比手畫腳。幸好他們也不厭其煩地滿足我們提出來的需求。
對他們來說,最特別要求的莫過於是我們需要「熱開水」這件事情。在歐洲國家,人們沒有喝熱開水的習慣,不論天氣多寒冷,他們都只會喝常溫的水、甚至是冰水,因此當我開口要熱開水的時候,每個人都猶疑地看著我,懷疑是否聽錯,還反覆問了我好幾次需要熱水做什麼。當然,他們也沒有能夠提供熱開水的飲水機,只能用義式咖啡機上打奶泡用的蒸氣管,將原本常溫的開水「打熱」。(後來他們才發現義式咖啡機可以直接放熱水出來。)
某一天早晨出門時,我們發現在旅店附近的街上,有一個不小的市集。這個市集應該不是每天都會有,可能是每個禮拜固定一或兩天的那種,整條街會封路變成徒步區,綿延數百公尺長。市集裡頭賣的大多是衣物和日用品,來這邊逛市集的則都是當地人,顯然這並不是一個觀光市集,而是跟當地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一部分,可以算是巴黎版的菜市場吧。比起印象中巴黎的高物價,這裡一件衣服大約一歐元,看起來很棒的外套,也不過二十幾歐元,真是比臺灣的菜市場還要便宜。在市集的另外一頭,有一間專門賣食物的室內市場,裡頭可以購買各種生鮮肉類,也可以買到不少熟食。我們買了半隻烤雞,還附贈一大盒浸泡在雞油中烤得油亮的馬鈴薯,足夠兩個人吃到撐了。
位於巴士底附近的紅孩兒市集(Marché des Enfants Rouges)就顯得比較觀光化了些,不過它還算是保存了原本的特色。裡頭的攤販主要是賣花、水果、蔬菜、麵包、肉類等,並沒有因為觀光客變多而變得迎合觀光客的口味。
離開紅孩兒市集,我們轉往檔案館街(Rue des Archives)朝著塞納河方向走去。這條街非常狹窄,卻保存了十七世紀法國街頭的樣貌,兩旁整齊高聳的建築是典型的巴黎風格,一直到里沃利街(Rue de Rivoli)才變得開闊起來。這條街的名稱,想必是來自於「國家檔案博物館(Archives Nationales)」。這間博物館看起來是座頗具規模的宮殿,可惜我們這次沒有打算進去參觀,只從它直挺挺的高牆下擦身而過。而檔案館街與里沃利街的路口,有一棟雄偉的宮殿式建築,那是巴黎市政廳(Hôtel de Ville),起先看到 Hôtel 這個字,還以為是旅館呢!
傍晚時的小丘廣場(Place du Tertre)更是別有風味,這裡聚集了不少畫家即興作畫,隨機招攬遊客來當肖像畫的模特兒。只見他們三兩下的功夫,就可以完成一幅細膩的素描畫作,確實令人驚嘆。而畫這一幅畫可不便宜,從三十歐元到上百歐元都有,取決於畫家的經驗和名氣。在這裡駐畫的畫家,從年輕到上了年紀的都有,畫風也不盡相同,各有特色。有的是寫實派的,那真的是畫得維妙維肖,也有畫成卡通風格的,雖然形體被扭曲成誇張的比例,但眼神以及軀體上的特徵仍然能夠忠實地表現出來。
除了畫家之外,圍繞著這個廣場的是一間又一間充滿情調的餐廳,很符合歐洲人享受假期的優閒氛圍。從小丘廣場往山下走,熱鬧程度雖然漸漸減少,路旁還是不時可見優雅的餐廳。夏末秋初的巴黎,不論是什麼樣的風景,總是那麼舒適安祥。
走回山下的克里希大道(Boulevard de Clichy),這條路的路幅不寬,中央的分隔島卻建成了公園,不但種了成排的樹,還有人行道可以走,有點像是來到迷你版的臺北仁愛路。而不遠處就是遠近馳名的紅磨坊(Moulin Rouge)。紅磨坊前的這一個路口比較複雜,是九條馬路的交會處,其中還有一個怪異的分隔島檔在正中央,原來竟是地鐵站的排風口。這天晚上,一群微醺的年輕男女,聚集在那巨大的排風口前狂歡,上前一看,一位穿著裙子的女孩正站在排風口上模仿瑪麗蓮夢露,而旁邊一群人則連忙捕捉裙襬飛揚的那一瞬間。令人意外的是挑戰者眾,當這位女孩圓了明星夢,下一位便迫不及待想成為眾人目光的焦點。至於大家是真心想拍瑪麗蓮夢露,還是飄逸裙襬下那粉色的蕾絲邊內褲,就不得而知了。
最後一天早晨,我們揹著行囊走下樓梯,外頭的柏油路上溼答答的,顯然半夜曾下過雨。我們很幸運,打從到巴黎的幾天以來都是乾爽的大好天氣。雖然在這座城市只待了短短四天,卻親身經驗了這裡的閒適與繁華。其實巴黎一定還有更多更多值得探索的小角落,只是以一個旅人的身份,在有限的時間裡總必須有所取捨,而那些未盡的風景,將留給未來更成熟的自己,那會是再訪的理由。
Published on October 22,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