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邊開回遊客中心沿途的風景很美麗,遼闊的山路與一望無際的大海,是前一晚在黑夜中開車無法看見的,早晨的天氣特別好,陽光普照、萬里晴空,大氣也很清透,蔚藍的希望讓人很難再去回想昨晚的狼狽。重新回到 11 號公路,新的一天,新的故事也將繼續寫下去。
11 號公路是連結東岸 Hilo 與西岸 Kona 三條公路的其中之一,自 Hilo 往南出發,途中穿越火山公園,由南方繞過 Mauna Loa,這條公路的至高點就在火山公園的入口前。從火山公園出發往西,走在 Loa 廣闊而平坦的山麓上,居高臨下俯瞰蒼茫草原,筆直的道路通往光明未來,心情也跟著愉快。
以前大學的時候,因為社團的關係時常得開車上山下海,記得剛接下社團的半年間,就上了六次武嶺,那陣子北橫跟中橫都開到會背了,哪裡有個彎,哪裡有死角。當時最愛在合歡山上遇見高山菜車,誇張的七彩霓虹燈與俐落精準的過彎總能看得驚喜連連,我愛與他們在狹彎出奇不易地相逢,因為我知道以我當時對那台車與那條路的熟悉度,也可以用同他們的翩翩姿態相讓與會車,多麼優美的一支雙人舞啊!我愛一個人開車,特別在深夜裡開車,想像車就是我、我就是車。在筆直的高速公路上,發光的標線快速衝撞過來並且穿越,多像在宇宙中遨遊,山路則左彎右拐的,彷彿回到意識最深處那曲折的懸念,這時候可以思索很多事情,那些無法在嘈雜的白晝面對的問題。
行駛在這片平靜的、無聲的曠野上,好像重拾那段塵封多年的記憶,而今身在荒島上,即使是白晝。我想,這是我熱愛荒島的重要原因,在這裡生活,在這裡旅行,總是能夠找到一份孤寂與寧靜,然後我可以測量自己生命的重量、靈魂的斤兩。
經過 Pahala 不久,海的味道已經如此接近,我在第一個路口左轉,這裡是 Punaluu 黑沙灘,也是綠蠵龜與玳瑁的主要棲息地,然後我來到荒島最南端的小村落 Naalehu。
我喜歡這樣沿路慢慢地品嘗荒島的氣息,更勝於將公路視為連接景點的橋梁。雖然景點總是展現出荒島最耀眼的特色,但卻不見得是最真實的樣貌,在現今文化交融繁盛的世界,景點難免是被包裝過的,而不再維持最純淨的在地文化。有人說,旅途不在於目的地,而在沿途的風景。當時我是這麼深信的,旅途中邂逅的一切,都將成為獨一無二的回憶。然而當時又怎猜得到,一年多以後因緣際會再度造訪這座小鎮,與遠道而來的故鄉人一起坐在這兒吃冰呢!如今看來,此話也並不盡然,旅行或許也不全在沿途的風景,而在看風景的人。而這,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離開 Naalehu 以後是一小段山路,接著公路從山坡上橫越而過,這裡有一大片尚未開發的重劃地,看起來未來可能會建設成住宅區,它有一個很可愛、也名符其實的地名,叫做 Ocean View,中文可以翻譯成「海景城」。這塊地就像大大的體育場看臺一樣,面對遼闊而寧靜的太平洋,觀賞地球上偉大的表演,日出日落的光影畫作、以及日落日出的眾星之舞。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 Captain Cook,直譯就是「庫克船長」,這是當年英國探險家詹姆士‧庫克第一次登陸荒島的地方,而這段歷史就以地名被永久保存在這塊土地上。
繞過半個荒島,總算抵達西岸熱鬧的 Kona。上次拜訪 Kona 時,心裡只為一杯咖啡,其實當時也不曉得 Kona 的咖啡有什麼特色,就是在賣場看到架上琳瑯滿目的 Kona 咖啡,聽說很有名,就來了。那時從 Hilo 搭車來 Kona,兩小時半、接近一百英里的車程,只需要一塊錢,奔馳的 MCI 巴士穿越山川、看盡大海,回想也是年少輕狂。
斜陽下的海風吹得沙灘涼呼呼的,棕梠科的樹木終年毅力在海邊,該是晚餐時間了。奔波了一日夜沒進食的車子恐怕也餓壞了,我們一起在加油站飽餐一頓。這裡的加油都是自助式的,只接受國內的信用卡,所以我先付了現金請販賣部的老伯幫我開油槍。加完油找完錢,老伯問我從哪裡來,我說臺灣,「學學!」他回我。愣了兩秒鐘,我笑著回答:「不客氣。」
夜幕降臨。
Published on February 21, 2017.
註:「有人說,旅行的意義不在目的地,而在沿途的風景。此話不盡然,於我,旅行或許也不全在沿途的風景,而在看風景的人。」出自王龍響〈旅行臺灣給我上的三堂課〉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