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的金光照亮了柏油路,經過一夜沉睡的荒島重現生機。旅程的最後是 56 英里長的東北海岸 19 號公路,我對這裡的印象,是第一次從 Hilo 搭巴士到 Kona,巴士從 Hilo 向北出發,抵達 Waimea 之後轉向 190 號公路開往 Kona。記得那時望著窗外快速退去的景物時,一刻都捨不得閉眼,坐在崖上飛奔的巴士裡總讓人想起兒時,小時候總夢想著有一天要獨自搭巴士穿越無人的曠野,那時候我做到了,雖然說起來只有一小段路。
而說到 19 號公路,其實算是此行不得已的小小遺憾,前一晚為了去 Pololu,只好捨棄從 Waikui 通往 Waimea 的那一段路,而那正是整段 19 號公路,我唯一沒有踏上的地方。雖然從地圖上看起來,那段路應該也沒什麼特別之處,但心裡頭還是會有一種缺了什麼的遺憾,那種不完整的感慨。
今早我沒有打算在路上多停留,為了早點回去準備帶上山的食物,不過我仍然造訪了 Akaka 瀑布。而這個瀑布被規劃為一個州立公園。我到得有點早,公園還沒開始營業,停車場上有個老伯在掃地,老伯看到我被擋在閘門外,和善地走過來要我直接把車子停路邊,他說今天不是假日,而且現在時間還很早,不會有什麼人來參觀,於是讓我直接進去,連門票錢也不收了。我也拜訪宿舍附近的彩虹瀑布,平常一直沒什麼機會去,此刻正好有車,心想不如就順道走一遭。此外,做為旅程終點的紀念,我特地繞回 Hilo 南邊的 Mauna Loa 夏威夷豆觀光工廠去吃冰,榛果巧克力冰淇淋是我的最愛,也是每次到荒島一定要回味一下的美食。
還車的時候,我把車子停回車位裡頭,櫃臺人員收走我的鑰匙後,簡單詢問車輛操作的狀況、以及是否有遭遇任何問題,接著就告訴我可以直接離開了。
還車的過程竟如此「隨意」,真的是令人頗為意外,因為這與在臺灣租、還車的經驗相當不同。在臺灣租車的時候,租車人員會先拿一張表格,上面登載了關於那輛車的各項資料,包含儀表板上所顯示的里程數、油量等……,然後會帶著客人繞著車身仔細檢查一遍,詳細記錄車體上大大小小的痕跡;還車的時候也必須經歷過一番檢查,最後才是簽字結案。事後我經常在想,以往總聽說過太多在臺灣租車的案例,顧客與租車公司對於車體上的傷痕說法不一的狀況,難道荒島的租車公司不擔心有顧客發生事故而隱瞞實情嗎?
有一次去廈門,發現幾乎每一個路口都掛著「禁止闖紅燈」、「禁止橫越馬路」、或是「禁止按喇叭」之類的標語,然而當地的人車卻仍然完全無視交通號誌,車輛不顧紅燈硬闖,行人也隨意穿越馬路,喇叭聲更是震天價響,沒有停歇。這時候我的心裡突然有了答案,原來正是因為「缺少」,所以才需要「規範」。
在荒島租車(以及後來我也在英國租過車)的經驗告訴我,在西方文化中,人與人之間對於「誠信」這件事情是相當重視的,同時也是人格教育裡頭最基本的課題,因此他們不需要花費太多心思來規範誠信;然而在臺灣,許多人發生事故後,仍然會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去隱瞞,去賭那一把僥倖,也怪不得臺灣的租車公司要設計那麼複雜的流程來規範客戶了。這幾年來,不少臺灣旅客在日本租車發生事故後,同樣用這種少一事的心態去面對問題,衍生了一股日本車行拒絕租車給臺灣人的風波,正是最沉重的案例,也是我們必須深刻檢討的問題。
多年以後,我在韓良露的《露水京都》一書中看到相同的觀點:「我們可以說當任何地方必須要談某種特定的概念時,就代表該地方其實缺乏那種觀念。活在一個事物當中,是不會要去談那個事情的,因為你早已擁抱它,享受在其中。」真是心有戚戚焉。
這兩天兩夜的環島行雖然短暫,但感覺就像完成一趟漫長的旅程,在短短的時間內經歷了這麼多,不論是從前未曾體驗過的,或是那些勾起回憶的片段,都無比珍貴。每當在夜裡抬起頭望著星空,總會不禁回想起當年,在無盡的黑暗中走去看岩漿的壯志豪情,聽著引擎的低吼聲穿越孤寂之原的感動,以及那一個晚上在停車場裡的星夜呢喃。這是生命永恆的成長印記,更是人生不幾多的青春狂野。
當然,這是我踏上荒島以來第一次真正造訪島上的各個角落,雖然步履匆匆,沒辦法深入更多,但我想,一段旅程的美,是經歷生死交關的挫折、瀕臨絕望的心境、以及重生後更開闊的視野,這次生澀的經驗就這樣,成為了日後關於荒島,令我最難以忘懷的回憶。
Published on March 01,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