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寂寞


還記得中學的時候,我總喜歡揹一個印著梵谷〈星空〉(La Nuit étoilée)的側背包。在這幅畫中,梵谷用流暢的線條勾勒出迷幻的星空。下方小鎮聖雷米(Saint Rémy de Provence)的燈火,高聳的教堂,以及直上天際的絲柏,襯托出寧靜而孤寂的夜晚。其實,孤寂的不只是聖雷米的夜晚,也是梵谷自身的心靈,更是一百多年後陷入這幅畫中的你我。

打從知道梵谷的名字叫做 Vincent 以後,我對這位畫家便開始有著特殊的情感,因為我的英文名字也叫作 Vincent。雖然共享同一個名字,我們卻沒有共享同一個才能,我對畫作可以說是一竅不通,幸好印象派的作品還算比較通俗,讓人能夠嘗試去猜測創作者的意象與巧思。

梵谷晚年移居到位於巴黎西北方 27 公里左右的小鎮——瓦茲河畔奧維(Auvers-sur-Oise),並且在這裡度過餘生。其實用「晚年」這個詞眼並不恰當,梵谷相當年輕(37 歲)就自殺過世了,而他實際居住在奧維的時間也僅僅只有三個月。雖然梵谷待在這座小鎮的時間很短,卻在此留下了傳頌後世的足跡、以及幾幅十分著名的畫作。

要談梵谷的作品,還得先從他這個人本身說起。

以梵谷如今的名氣而言,他身為畫家的經歷實在不長,直到 1883 年搬到紐南(Nuenen),才正式開啟了他的作畫生涯,而我們所熟知的印象派畫家梵谷的誕生,更是要遲至 1886 年,他到巴黎向費爾南德‧柯爾蒙(Fernand Cormon)學畫之後。此時的梵谷已然 33 歲,那是他過世前僅僅四年的事情了。即便身為畫家的時間短暫,梵谷在這段歲月裡,為世人留下了超過兩千幅畫作,其中油畫與素描大約各佔一半。

梵谷最有名的作品,大多是在聖雷米與奧維這兩個地方創作的,在此之前,梵谷經歷了他人生中最重要、也最離奇的「割耳事件」。西元 1888 年,梵谷旅居阿爾勒(Arles),當年 12 月時,他與來訪的好友、同時也是印象派畫家的高更發生爭執,高更在盛怒之下離去,而梵谷則因此情緒過度激動,拿刀割掉了自己的左耳。這次的自殘事件,不論實際的過程如何發生,都透露出梵谷的精神狀態已經出現問題,同時也為他兩年後的自殺行為奏響了序曲。

不穩定的精神狀態,甚至足以稱之為精神痼疾,使梵谷的心靈感到強烈的孤獨,而孤獨的意象也時常表現在他後期的畫作當中,特別是聖雷米與奧維時期的作品。比方說〈星空〉中佔據大片面積的絲柏,又比方說〈奧維的教堂〉(L'Église d'Auvers-sur-Oise)中深藍色且翻騰不已的天空。梵谷相當喜愛運用這兩個元素來表達他不安的心理。

為了醫治左耳,梵谷在 1890 年 5 月前往奧維求診,終於牽起他與這座小鎮最終的緣分。

本以為挾著梵谷的名氣,奧維會是座充滿觀光客的地方,沾染著市儈的氣息,沒想到這裡就跟普通的鄉村一樣純樸。路上的行人不多,全都是副閒散的模樣,空氣非常清新,每一呼一吸都那樣舒服,讓人不禁也慵懶了起來。路邊小小的公園裡,微風輕拂著翠綠的草地,以及草地邊緣梵谷的銅像。那寂寞的臉龐與孤單的身形,將這位畫家刻畫地唯妙唯肖。公園對面的麵包舖相當美味,而且價格親民,與巴黎的物價簡直天差地遠,我們索性買了幾個麵包,就地野餐起來。

這裡是綠意盎然的地方,房子都是典雅的石屋,如果忽略那些從屋頂連接到地面的塑膠排水管,會讓人以為正置身在中世紀時期。漆成藍色或綠色的木製門窗,以及上了年齡的暗紅色屋瓦,是每一間屋子的標準配備。低矮的石牆上種著修剪過的灌木,乾淨的街道和一片綠油油的景觀映入眼簾,都讓人感到神清氣爽。柏油路上隨處可見刻著「Vincent」的銅牌。對這座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小鎮,梵谷的短暫到訪是真正值得紀念的事情,也是永恆不朽的資產。

奧維擁有一座梵谷故事館,同時也是遊客中心,就座落在小公園旁,不過我們到訪的這一天公休,所以我們就漫無目的地在鎮上閒晃起來。來到奧維,最大的樂趣就是在這座小鎮中隨意走走,找尋梵谷生活過的痕跡,以及那些成為他畫布上的風景。看著那些風景,我們好像再次經歷了梵谷的時代,也能稍稍體會他執筆作畫時當下的心境。

爬上石階,畫中的那座教堂就屹立在眼前。教堂的入口是一扇不起眼的門,推開歷盡滄桑的沉重木門,生鏽的門軸還會發出「嘎吱」的哀嚎。若不是旁邊一張小小的指示,人們恐怕還真不知道可以從這裡進入教堂。陰暗昏黃的禮拜堂上,陽光從彩繪玻璃窗穿透而入,在地上映照出鮮豔的色彩。這裡好安靜,空氣彷彿凝結了一般,任何細微聲響都能被永遠存封。

教堂的另一面,就是〈奧維的教堂〉這幅畫所取景的角度。這幅畫所描繪的是教堂的背面,似乎訴說著他年輕時對宗教的失望,那是一段梵谷原本充滿熱情的日子。比較特別的是教堂左側的婦人,她的頭上戴的是來自梵谷的故鄉——荷蘭的帽子,而不屬於法國當地的服飾,梵谷很有可能是靠想像畫出這位婦人(及其裝扮)。由於梵谷鮮少依據憑空的想像作畫,許多藝術評論家因此認為這幅畫是梵谷邁向死亡的徵兆之一。此時梵谷的心已然飄向遠方。

從教堂旁繼續往高處走,穿越森林後是一望無際的麥田,梵谷便是在這片麥田中開槍自殺。在自殺的兩個禮拜前,他在這裡完成了〈麥田群鴨〉(Champ de blé aux corbeaux)這幅畫。這幅畫所帶來的寂寞感,與〈星空〉和〈奧維的教堂〉這兩幅畫比起來又更加強烈,寬廣的麥田、不尋常的地平線、混亂的線條、深色的天空、以及在天地交會之間飛離的群鴨,都透露出梵谷對於生命感到疲倦和絕望。在舉槍自盡的兩天後,他因為傷口感染而死亡,被安葬在這片麥田旁的公墓裡。

半透明的捲雲從樹梢綿延到空中,彷彿是民房升起的縷縷輕煙,坐在市政廳廣場看著奧維的故居,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惆悵。工業革命為人類社會帶來快速變遷,一百多年前的畫作如今已被快速複製成為廉價的產品,就如同那個〈星空〉側背包,或是路旁販售、印上畫作的明信片與海報。在許多事物已經變成快速淘汰的消耗品的今日,人的心其實是孤獨的,人與物的關係互相背離,情感淡薄。看著一百多年以前梵谷的畫,看著奧維湛藍的晴空,我們仍然能夠感受到相同的寂寞。

Published on October 07,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