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暗的包廂裡,我們弓起疲憊的身軀,在舒適的沙發椅上打著盹。年輕的先生坐在對面位子上,翻閱雜誌或是報紙之類的讀物。漆黑一片的方窗外,除了偶然飄過的稀疏燈火,什麼景色也看不見。這樣的畫面有點超乎想像,直到包廂門再度被拉開。
驗票的服務員用看似隨意的目光,掃過一張 A4 紙上登載的資訊。
從哈修塔特(Hallstatt)到維也納,需要三個小時的車程,事先買好劃位票肯定是明智的抉擇。更何況我們在哈修塔特的一整天,都必須揹負所有行囊徒步移動。我們跟車上的服務員確認座位,原來是因為車廂調度的關係,讓我們原先買的普通車被意外升級成包廂。
走出邁德靈(Meidling)車站,接近八點的街頭已然冷冷清清。不同於大多數旅客,我們沒有搭到位於終點的維也納總站,而是在比較郊區的邁德靈下車。邁德靈也是大車站。眼前複雜的馬路與寬廣的徒步區,讓人不難發現這裡是個熱鬧的商圈。三條地鐵線路在這一帶交會,也突顯出這個地段的重要性。只可惜,白天的繁華沒有在夜裡留些可供品嚐的味覺,無人的大街更顯寂寞。
在歐洲,特別是冬天,似乎不太容易找到營業至夜間的餐館,像邁德靈這樣擁有眾多住宅區的地方,此時此刻,只剩下賣土耳其烤肉(Kebab,臺灣常稱為「沙威瑪」)的小販了。這趟旅程至此將近一週的時間,我們已經吃過太多次土耳其烤肉。剛開始會覺得很好吃,畢竟在這樣的冷天裡,重口味的食物可以增加食慾,可是在吃多幾次以後,會發現這烤肉實在是又油又膩,反而難以下嚥。沒辦法,路上沒有一家店開著,肚子餓著還是得將就吃,我們買了兩支捲餅,繼續往旅館邁步前進。
我們住的地方距離火車站比較遠,它其實比較靠近地鐵線 U4 的邁德靈大街(Meidling Hauptstraße)。U4 地鐵連結維也納西部與舊城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卡爾廣場(Karlplatz)。這條地鐵路線最特別的地方,是沿著維也納河的水道而建,鐵路與水道分居同一條壕溝兩側,僅隔著薄薄一道牆。或許是為了節省地下化填平的成本,然而這樣的設計卻令人不禁猜想,當暴雨導致洪水來襲時,地鐵的隧道是否會成為水道的一部分,意外帶來滯洪的效果。還記得納莉颱風在 2001 年侵襲臺灣北部,為臺北盆地帶來嚴重的淹水災情,時任臺北市長的馬先生,在多年以後,宣稱由於捷運系統當時扮演滯洪池的角色,紓解了市區的水患。姑且不論造價上千億元的捷運何以淪為滯洪池,位處大陸型與海洋型氣候交界的維也納,降雨量和臺北相差甚遠,要達到颱風等級的降雨強度,想來也是機會渺茫了。看似脆弱的隔牆設計,說不定遠足以應付這座城市的百年洪峰。
一列電車正巧從遠方駛來,居高臨下,就像水溝裡頭的一條螢光蟲。
跨越維也納河,這一帶相較之下比較缺乏商業氣息,不過我們卻在一個奇妙的轉角處發現一間不起眼的小商店。於是,我們又買了一些水果與零食,準備帶回旅店當備糧。
看著手機螢幕裡顯示的地圖定位,今天的目的地已近在眼前,果不其然,旅館的招牌悄悄出現在頭頂。比起不顯眼的旅館招牌,隔壁亮晃晃的手工 pizza 店實在更吸睛,尤其在這個覓不到美食的寒冷夜晚。如果事先知道旅館樓下就有一間手工 pizza 店,我們肯定不會先買那兩支烤肉捲。
接近零度的低溫,外頭下起滂沱大雨,我穿著夾腳拖走出房門,到樓下的手工 pizza 店買了一片八吋的瑪格麗特。油膩的烤肉捲不能滿足貪心的味蕾,更需要爽脆的餅皮與酸中帶甜的番茄醬來解膩。無意間邂逅的、名不見經傳的手工 pizza,竟意外上榜這趟旅途中少有的美味。
初訪世界上耳熟能詳的城市,並不是都滿懷著悸動與興奮之情——例如巴黎,也可能只是悄悄進入了另一群人們的生活,那樣輕巧的、安靜的,無聲無息間便已然著陸。我們是哈修塔特湖上薄紗般的雲霧,飄到了「音樂之都」維也納。夜裡的維也納撐起一群人的夢鄉,就像我們曾經居住過的那些城市,平凡又溫馨。
Published on January 26,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