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路的對面是奧托‧華格納(Otto Koloman Wagner)設計的精美樓房,像極禮物包裝紙的外觀喚醒了我們惺忪的雙眼。
從布達佩斯回來的隔天,我們決定到納許市場吃早餐。納許市場是全奧地利最大的「菜市場」,坐落在維也納河地下化之上的地面空間。從鏈橋巷(Kettenbrückengasse)到卡爾廣場之間,綿延 1.5 公里長的攤販,販賣各式各樣的生鮮與雜貨,也聚集了不少美味的餐廳,深受全世界遊客的喜愛。不過,大清早的納許市場卻顯得相當冷清。是啊!早晨九點鐘,大多數的攤販這時候才正要開門營業,自然是遊客無幾了。
大多數人來到維也納,除了舊城區以外,一定會去造訪大名鼎鼎的美泉宮。落腳在距離美泉宮短短一個地鐵站的我們當然也不例外。美泉宮是依照凡爾賽宮格局為原型所建造的皇宮,古典主義的宮殿建築、巴洛克時期的裝潢藝術與佔地廣闊的法式園林,都讓人不禁想起了凡爾賽宮。在原始的設計上,美泉宮可比凡爾賽宮來得豪華,以彰顯哈布斯堡王朝的強盛,可惜這樣勞民傷財的奢華工事,終究因為帝國內憂外患所導致的財政問題而大打折扣。儘管如此,美泉宮至今依然是世界上庭園面積與建築規模僅次於凡爾賽宮的皇宮。
相對於冬宮霍夫堡,美泉宮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夏季寢宮,也是法蘭茲‧約瑟夫一世出生及死亡的地方。電影《茜茜公主》中,主要的宮廷戲都忠實地在美泉宮取景。跟著電影的場景變換,觀眾可以深入探索美泉宮,那些身為遊客可能無法親自造訪的廂房,彷彿回到了奧匈帝國鼎盛的年代。
實際走在美泉宮裡,宮殿裡的裝置藝術雖不如凡爾賽宮華麗,卻也十分壯觀,不過美泉宮與凡爾賽宮最大的差異,是它們所營造出不同的氛圍。凡爾賽宮的廂房雖然同樣空曠,也進行了樓層挑高,卻不會讓人感覺冷清,暖色系的絨毛地毯與紅色大理石地板,特別是鍍金的裝飾與壁畫,散發出一股溫和的氣息,而以銀飾、白色大理石及木質地板為主的美泉宮則顯得冰冷許多。當然,我們造訪兩地的季節與時間多少加劇了這樣的感受,只是跟凡爾賽宮相比,美泉宮確實顯得單調而樸實。
占地廣闊的皇家花園位於美泉宮主要宮殿建築的南方。從格局上來看,可以很容易發現它與凡爾賽花園的共通之處,那就是凸顯中軸的設計。宮殿的對稱軸同時做為花園的中軸,而軸線上大片的草地與噴水池,都讓人倍感熟悉。不過,比起宮殿本身,美泉宮與凡爾賽花園的規模可以說是差距更遠了。這裡不但沒有華麗的噴泉裝置,軸線兩旁的植栽也顯得低矮不少。還有一點更重要的差異,凡爾賽宮相對於花園是位於地勢高處,因此從宮殿可以俯瞰花園以及長達數百公尺的中央運河,而美泉宮則是位於花園地勢最低的地方,從宮殿望向花園,視線反而備受阻礙了。
總是將美泉宮與凡爾賽宮相比,或許沒必要、也不甚公平,不過這兩座曾經屬於歐洲霸權華麗宮殿的代表,被比肩檢視或許正是它們的歷史宿命。而對一個百年以後的過客而言,這兩座宮殿的相似度,的確會讓人不禁聯想在一起。至於相同風格的宮殿,倒也不是僅此兩座,同樣位於維也納舊城外的美景宮(Schloss Belvedere,又稱「貝爾維第宮」)是一例,不過規模自然是遠遠不及美泉宮、甚至凡爾賽宮了。
其實美景宮才是維也納第一座巴洛克式宮殿,在奧地利女皇瑪麗亞‧特蕾莎擴建原為狩獵行宮的美泉宮之前便已落成。它是尤金親王(François Eugène de Savoie-Carignan)的居所。美景宮的規模雖然不能與美泉宮相提並論,但卻顯得十分精緻。低矮的花圃栽得繽紛多彩,翻騰的圖樣輕巧靈動,在那個尋求巨大雄偉的社會環境中,擁有另一番質感。
美景宮花園中的兩座斯芬克斯(Sphinx)石雕像讓人特別印象深刻,它們莊嚴地坐在花園地勢最高的一端,彷彿守護著這座皇宮。其實斯芬克斯是希臘神話中的人面獅身怪,傳說中牠會詢問路過的旅人一道謎題:「什麼動物早晨用四條腿走路,中午用兩條腿走路,晚上用三條腿走路?」無法猜中的人就會被吃掉。答案是「人」。「人」象徵著智慧與知識,如同斯芬克斯擁有人類的臉孔一般,然而,牠的獅身亦彰顯出人類的慾望與恐懼。這或許表露出了尤金親王以及當時王宮貴族的心境。在權力勾結的宮廷世界裡,人們運用智慧來滿足慾望,隨之而來的便是鬥爭帶來的恐懼。
除了人面獅身的形象以外,斯芬克斯的上半身裸露的女性軀體,吸引無數遊客的「龍爪手」,原本乳白色的胸部都已被摸得發黑。看來擁有慾望與發洩慾望是人類的本性,大家也絲毫不打算掩飾呢。
從美景宮往南走,會抵達維也納中央火車站,可惜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無法在這裡逗留太久。這座火車站其實才落成並不久,前衛的造型受到建築網站 Architizer 的青睞,獲得 2016 年「A+ 建築獎」車站類的優勝,這可是號稱「建築界奧斯卡」的崇高殊榮。不過,這座車站真正迷人的設計是月台的屋簷,必須透過空拍才能展現它的氣勢,一般遊客反而比較不容易欣賞到了。值得一題的是,那一年車站類的總共五件優勝作品裡頭,臺灣高鐵彰化車站也名列其中,甚至在經由網路票選之後,以最高人氣奪下唯一的評審獎。高鐵設站議題的紛紛擾擾中,總算還看到一點驕傲。
這次停留在維也納的時間其實太短,短到事後回想起這座城市,是一種支離破碎的地裡記憶。縱然那些觀光客必訪的著名景點我們都沒有錯過,卻少了些全面性的聯結。或許這正是依賴地鐵大於雙腳的後遺症。其實維也納還有很多有趣的地方,是值得花點時間慢慢走、慢慢逛的,特別是那些能夠看見現代常民生活的街角。
我們揹著十幾公斤的行囊匆匆奔上地鐵,離開維也納的那一個夜晚,竟是如此狼狽。為了趕上巴士的發車時間,我們還來不及悠閒地吃一頓晚餐。幸好,當我們氣喘吁吁抵達巴士站的時候,距離發車時間還有五分鐘,剛好足夠在月台上買支烤香腸充飢。
Published on April 14, 2018.